夜间
笔趣阁 > 大宋文魁 > 第795章 景祐改制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s://www.qitian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因为“景祐改制”诏书尚未下发,因此,还是以前的套路,王质写完圣旨,交给了张唐卿,张唐卿、贾昌朝、宋绶、王随都同意了,随后,圣旨交给舍人院新任中书舍人欧阳修。


欧阳修立刻双手举着圣旨,外出宣布。


“文彦博,拟旨,颁景祐改制诏。”


“臣遵旨。”


文彦博又快速书写完了景祐改制诏,过一会,欧阳修将会再次出去宣旨。


“文彦博,拟旨,封王随为中书侍郎,参知政事。”


“文彦博,拟旨,封宋绶为门下侍郎,参知政事。”


“文彦博,拟旨,封李昭玘为尚书左丞,参知政事。”


“文彦博,拟旨,封徐奭为尚书右丞,参知政事。”


“文彦博,拟旨,加封三司使冯元为参知政事。”


“文彦博,拟旨,封张观为御史大夫,参知政事。”


一道一道的敕封圣旨,代表着政事堂的所有官职都尘埃落定,也意味着张唐卿要进行的改革,在潜移默化中正式开始了。


可以说,张唐卿做不到一手遮天,因为政事堂的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是范仲淹的铁杆,何况还有徐奭这种吕夷简看重的保守派的老人。


更别说李昭玘这种没有站过队的人。


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支持着张唐卿的改革。


政事堂相关官员任命完毕后,张唐卿召开了第一届政事堂扩大会议。


参会的,除了七位政事堂相公以外,枢密院三位相公,赵祯,内相王质,知开封府刘涣、判兵部宋守约、判工部胡拱之,全都出席了这次会议。


在政事堂承旨司一事上,宋绶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

按照张唐卿的意思,政事堂承旨司都承旨和枢密院承旨司都承旨一样,都是正四品。


但宋绶等人认为,政事堂承旨司应该有别于枢密院承旨司,起码品级上应该高于枢密院承旨司,这样才能突出政事堂的地位。


宋绶还是觉得面子比天大。


最后,还是赵祯一言而定,枢密院承旨司都承旨从三品。


改革,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,毕竟牵扯到了很多人的官位。


罢三司之权,权归户部和工部。


罢流内铨、审官院,权归吏部。


罢审刑院,权归刑部。


重头戏来了。


张唐卿奏请赵祯,请中书省制定的《景祐寄禄格》,终于被摆到了台面上。


《景祐寄禄格》作为《景祐改制》的第二大核心内容,可以说,牵扯到了天下百官的利益。


宋朝的官员组成复杂,分别由差遣、本官阶、散官阶、勋官、爵位,贴职等组成。宋太祖建立宋朝开始,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。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,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、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。


官员的品级和俸禄,不是来源于他职位本身,也就是差遣官,而是来源于寄禄官、贴职等品级。


这就造成了俸禄体系和品级体系的混乱。


最简单的例子,曹佾的父亲曹玘,现任尚书虞部员外郎,这是他的差遣官,员外郎本身只有从六品,但实际上曹玘的俸禄来源于他的团练使的记禄官,拿的是正四品的俸禄,比曹玘的上官的俸禄还要高。


而《景祐寄禄格》却将品级和差遣官合二为一,让官员的俸禄、品级与他的职务想匹配,如果没有职务,则几乎拿不了多少俸禄,减少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,也减少了官员之间职务界限不明,相互扯皮推诿的想象。


如果单单是这个,很多人还很容易接受,可关于俸禄,则触动了文官体系所有人的利益。


武将除外,因为武将的俸禄早就被降低了将近一半。


以张唐卿为例,他以前做银州知州时的俸禄,和改制后的正二品俸禄几乎相当。


以赵元俨为例,按照以前的规矩,赵元俨除了王爵的俸禄以外,还要再拿一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俸禄,再拿一份检校太师的俸禄。


而《寄禄格》却只能允许赵元俨选择王爵的俸禄,哪怕赵元俨想选择检校太师的俸禄都不行,因为新的《寄禄格》中规定,检校太师只是荣誉,连个品级都算不上。


至于像是开府仪同三司之类的官职,在致仕之前不授予,致仕之后,因为没有了相应的差遣,也不给工资。


张唐卿的改革,把两个老丈人也一起得罪死了。


不过,寄禄格也不是没有好处。


起码三省六部的官位多了很多。


例如以前的吏部,只有正三品尚书一人,从三品左右侍郎二人,正四品郎中四人,从六品员外郎十六人,以及三十多个正七品的判官。


可《寄禄格》中,吏部流内官增加到了一百五十多人,流外官一百多人,还有公人一百多人。


最大的工部,人数是吏部的两倍多。


从这一点上来说,大家又都支持新政。


赵祯问道:“张爱卿,一下增加这么多官员,户部可能支撑得起?”


冯元接话道:“我们户部测算了一下,按照《寄禄格》改制后,官员俸禄支出不增反降,每年俸禄支出将会减少五百万贯左右。”


张唐卿说道:“这个数不准确,因为还没有考虑到地方的改制,这五百万贯的结余,只是中枢改革的结果。”


因为害怕太过骇人听闻,所以张唐卿这次抛出来的是中枢的改革。


至于地方,张唐卿害怕一拿出地方的改制方案,可能赵祯就先否决了。


在赵祯看来,只要能节省开支,他很乐意这种改革。


《景祐寄禄格》还是没有获得一致通过。


等第一次会议开完,大家才猛然发现,张唐卿竟然没有动用他使相的权力。


以往,所有的改革,都是通过强权压着进行,但这次,张唐卿竟然还是坚持充分酝酿,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。


《景祐寄禄格》一直到七月份时,经过了中书省数次修改条款,终于获得了赵祯的批准。


景祐六年七月,对于大宋历史来说,还有一间大事发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