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重生嫁给前夫他兄长,让他火葬场 > 第312章 割让城池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s://www.qitian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国书上罗列的农作物种子,以及种植技术,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百姓的生计。


向来凶残好战,诡计多端的北齐,居然会大发善心,给大周百姓带来惠利。


靖安帝如何不惊讶?


北齐帝并无大智慧,心胸也不宽阔,这一封国书必定不是出自北齐帝之手。


应该是帝师的主意。


靖安帝揣摩不透帝师的心思,当初他在北齐国为质时,与帝师并没有过交集。


只知道帝师惊才绝艳,被北齐先帝视作瑰宝。


这么多年下来,帝师在北齐声名显赫,为百姓谋福祉,深受百姓爱戴。


靖安帝压下思绪,合上国书:“帝师,这是何意?”


“陛下,北齐与大周两国兵祸连结,苦的是百姓,亡的是百姓。您心里装着百姓,不忍心涂炭百姓,北齐败北后,非但没有再乘胜追击,还愿意与北齐化干戈为玉帛。”


帝师回道:“我们陛下很景仰您,指派臣带农作物的种子,以及种植技术与工匠出使大周,改善百姓的生计。”


靖安帝很清楚,北齐轻视大周,帝师说的不过是场面话罢了。


北齐此次服软,最根本的原因是齐王与使臣在大周。


大周的臣子垂下眼帘,不为所动。毕竟他们身在官场,这种漂亮的场面话,每日不知道要说多少。


“陛下,大周经历战火和天灾,民生凋敝,百业萧条。北齐奉上棉花种子,大周将棉花种植术推广下去,百姓若不愿意种植,朝廷可以设立木棉提举司,雇流民与灾民种植。”


帝师微微笑道:“此举有效的解决了困扰各地的流民与灾民的安置问题,将他们转化成劳动力,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库的压力。”


帝师的话一针见血,戳中了靖安帝的心事。


只不过他心中仍有顾虑,大周设立过木棉提举司,尝试种植棉花,只可惜工序落后,才没有在民间流传开。


众臣却是纷纷看向帝师,似乎在揣测他话里的真假。


若是种植棉花,真的能安置流民,倒也算是解决了大周的一大难题。


只不过,北齐当真会如此好心吗?


大臣们不由得交头接耳,讨论北齐的目的。


“北齐在各地设立了木棉提举司,将种植棉花的技术在民间推广开,棉花产量比丝麻高,价格低廉,不仅可以御寒,还可以纺织成柔软的棉布,深受北齐百姓的喜爱。”


帝师将众臣的神情尽收眼底,继续说道:“买棉布和棉花的人多了,对棉花的需求量增大,便需要更多的人力去种植,给百姓提供更多谋生的机会,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。”


“北齐国库有三成的课税,来自于棉花。”帝师作揖道:“北齐愿意助大周一臂之力。”


靖安帝眉心紧皱,神色愈发严肃。


因为棉花带来的好处,对他充满了诱惑。


毕竟大周缺银子,缺粮食,不少流民等着安置。


即便如此,靖安帝也没有松口,他信奉天上不会掉馅饼。


北齐给大周施以恩惠,相当于豺狼变成了温顺的绵羊,需要警惕他们背后隐藏的阴谋。


“大周如今缺粮食,北齐紧邻着北境的应城盛产麦子,愿意在三年内,无条件优先提供给大周。”


帝师再抛出一个诱饵:“两国互市,北齐愿意减免大周商贾的关税。”


大臣们难以置信地看向帝师,如果不是帝师站在北齐使臣的位置,他们几乎以为北齐的帝师,是他们大周的帝师。


北齐不但给大周送农作物的种子,传授技术,还卖粮食给他们,并且减免关税。


这哪里还是有着血海深仇的敌国?


分明就是活菩萨。


一一解决大周面临的困境,再手把手推着大周致富。


不可否认,大多数大臣心动了,想要答应北齐求和。


剩余一些大臣,却提高了警惕,防备北齐心怀不轨,又在给大周挖坑。


靖安帝面容冷肃,帝师针对大周的弊端,一一提出条件,许以厚利。


这说明帝师对大周的情况了如指掌。


靖安帝对帝师生出忌惮之心,帝师不仅擅长玩弄权术,还很会拿捏人心。


昨日帝师在西夷馆暗示百姓,他这个帝王会竭尽全力为百姓争取温饱。


这句话无疑是将他架在火堆上烤。


若是他不答应北齐求和,便拿不到棉花种子,百姓们温饱的愿望落空。


届时,北齐再吹一股邪风,暗示百姓是他为了私人恩怨,放弃了北齐送上门的利益,不顾百姓的死活。


大周的百姓立马会倒戈相向,将矛头指向他这个帝王。


北齐什么都不用做,大周自己就乱了起来。


如果只是这些,倒也就罢了,毕竟去西夷馆的百姓,不过是极少的一部分,他完全可以用强硬的手段镇压下来。


可北齐帝师手段了得,在昨夜安排人放出了消息,告诉满京城的百姓。


北齐的将士不敌镇北王,如今齐王在大周惹了众怒,害怕大周的铁骑踏平北齐,所以把农作物和水利的技术,全都传授给大周的百姓,借此来平息大周的怒火。


有了这些技术,大周今后不用免受战火之苦,冬日里有棉衣穿,不必受冻,有粮食吃,不必再挨饿。


只等着今日他点头,接受北齐的道歉,化干戈为玉帛,两国签署结盟条约,这些好处就会立即落实下来。


百姓们天蒙蒙亮,便守在宫门口等候消息。


靖安帝看着窃窃私语的大臣,各个情绪激动,面红耳赤,像是意见不合,起了争论。


他心里叹了一口气,帝师明里一套,暗里一套,将他逼到两难的境地,似乎不得不答应北齐的议和。


可他不甘心被帝师掐住脖子,任由他们摆布。


“应城与大周扩充的黎城相接壤,应城的将士来往黎城,如入无人之地。大周的将士们日夜难安,想要将应城纳入大周的国土,只是不愿让百姓陷入战火。”


靖安帝面上不露情绪:“北齐诚心想要议和,无条件将应城的粮食卖给大周,不妨将这一座城池割给大周,算作北齐侵略大周国土的赔偿。”


此话一出,满座皆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