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明末黑太子 > 第1025章:海上突袭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s://www.qitian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除了增兵北地之外,某新皇还在回信中叮嘱杨展,可将兵力侧重于固守徽国,福国毕竟距离东虏势力范围较远……


某新皇可是没说补救福王朱常洵和他的福国,但意思嘛,杨展应该能明白和理解,毕竟眼下不能舍近保远嘛!


皇太鸡进攻大明北地藩国倒是让某新皇颇为意外,跑上千公里路去打区区几万人的藩国,这投入产出比不是一般的低。


就算把北地岸上的五个藩国都打下来,那也就能获得五十多万人口而已,并不比直接叩关所抢到的人口更多。


更何况北地藩国普遍缺乏牲畜,几乎都是在用人力来耕作,到那边只能抢人,完全抢不着多少牲畜。


或许皇太鸡在损失近九万人马之后,也不得不选择这种经济实惠型的战术了。


打藩国可是比进攻大明本土要容易多了,至少在账面上分析是这样的。


某新皇也不可能让皇太鸡的辫子军尽快攻下徽国,那比邻而居的福国势必也会很快完蛋。


北地藩国的兵马只能收拾一下当地土著,面对辫子军,真是连招架之功都没有。


位置更靠北的潞国与周国或许还能多撑一会儿,但南边的这两个藩国,没本土的驰援,不出俩月保准被灭掉。


现在某新皇所面临的问题是,已经知道皇太鸡发兵大明的北地藩国,但出兵规模如何,想要达到何种目的尚不得而知。


这种战略决策又不会刊载在辫子的报纸上,哪怕在战斗中俘获辫子披甲兵都无从获悉,某新皇与武臣武将们只能靠猜……


某新皇的底线是哪怕福国被灭,也要保住徽国,不能两个靠南的藩国都被辫子给灭掉,那潞国的下场也不会比这俩好多少。


再次发兵已经不可避免,好在已经打败了西班牙舰队,可以全力应付北地的战事,抽调大量商船运输士兵与给养完全不成问题。


郑芝莞的舰队一次可以运输五万步兵以及相应的装备和物资,若是追加部分商船的话,还能运输上千匹战马。


考虑到固守徽国并不需要太多的骑兵,打阵地战的话,坦克掩护步兵会比骑兵的作用更大。


某新皇便将白广恩、马科、唐通、罗岱、杨国柱、李辅明、刘国能、李万庆等部人马一并送至徽国,由他们的老上司洪承畴负责指挥。


至于是否驰援福国,由洪承畴视具体情况来自行决定。


为了日后的大战,某新皇还想休养生息。


但皇太鸡并不打算让某新皇如愿以偿,你要战,那便战呗!


崇祯二十二年,即昊菁六年,西历一六四九年夏初,明军舰队开始大规模驰援徽国。


这八部的绝大部分骑兵都被留在本土,登船的主要是步兵、炮兵与坦克兵。


坦克被拆解之后,便可装船,第一批次便将运输五百辆之多。


对于奔赴海外藩国作战,参战将士们都充满了好奇心。


一辈子都没见过大海,没坐过大船之人数不胜数。


此番出征,待遇就不能跟长期驻防北地的杨展所部相提并论了,依旧与本土时一样。


不过有一点可以例外,那就是伙食上可以绝对保证,只要情况允许,便可让各部将士顿顿吃肉。


即使是最南端的徽国,气温也要比本土低很多,只有让士兵们持续摄入高热量的食物才能保证体力与士气。


只要顺道过去负责捕鱼的船队卡住黑水的出海口,再从沿线的海域大规模撒网,供养六七万大军的海鲜不会太过困难。


辫子在内陆,可以靠山吃山。


明军在海边,那就能够靠海吃海。


看看到底谁先靠不住……


在入秋之前,舰队便抵达了徽国的都城。


看到规模庞大的舰队之时,徽王朱翊铖激动到连眼泪都流出来了。


跑到岸边亲自接待洪承畴,让这位头一次出远门的都帅受宠若惊。


尽管还未正式入秋,但北地这边已经冷风扑面了,气候的确与本土截然不同。


好在所部将士均已携带了冬装,加上周遭树木可以随意砍伐,断然不会被严寒所困。


在东虏兵马不多的情况下,洪承畴认为若要让大军固守徽国,必须扩建徽国都城,便大规模建造木屋。


冬季来临之前,必须让所部士卒住进木屋,否则定会被低温所害,使得王师远征军丧失大半战力。


此地一下子多出六万大军,并附有五百辆坦克与上千门各型火炮,东虏铁骑纵使再勇猛,也不会贸然发动进攻。


洪承畴在听过杨展的报告之后,便想起了某新皇的叮嘱。


在北地作战,最大的敌人并非东虏,而是严寒!


东虏长期在关外生活,并不畏惧低温。


是役或许会征兆大量本就在北地附近生活的女真部落士兵参战,这便是东虏的优势。


若要化解敌军的这种优势,便要稳扎稳打,采用“以我为主”的战术。


故而援军下船之后,首要任务并非打仗,而是自己动手,兴建木屋。


在天寒地冻之前,还要将围墙与壕沟建好,这样到了寒冬时节,方可以逸待劳。


鉴于王师仅需要固守这一个地方,防守压力骤降,洪承畴便认为分兵固守福国也可做到。


便命令唐通与罗岱两部人马协助杨展所部,乘船前往福国。


同时也准备了后手,如若入冬之后,难以固守福国,则可乘船返回徽国。


对于大量援兵的到来,福王朱常洵倒是很高兴。


但以供养本国兵马已经极为吃力为由,不愿意打赏援兵银两,连鱼肉都是象征性地给一些而已。


这与徽王朱翊铖的态度便大相径庭了,好在杨展之前私下与唐通和罗岱提及过此事,故而并未引发矛盾。


朱常洵认为王师保卫藩国是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,藩王岂能供养乎?


否则,若来数万援军,没等东虏进攻,便要活活吃垮自己了!


朱常洵如此决定也是出于自身的优势,由于福国位于黑水北岸。


东虏进攻本国只能等黑水上冻结冰之后,而且时间只有三个月,否则将会在开春之后留在北岸,无法返回。


可以说,东虏进攻福国的可能性远低于进攻徽国,这才使得朱常洵如此对待援军将士。


徽王朱翊铖那边已经岌岌可危,大有朝不保夕之势,这才将援军像亲爹一样供着。


尽管如此,杨展还是命令各部挖掘壕沟,建造围墙与木屋,准备长期坚守福国。


入秋之后,北地的气温迅速下降,好在凭借黑水出海口的优势,海鲜产量一直不错。


将士们每顿都有鱼汤喝,加上御寒衣物准备充分,夜晚有帐篷与篝火,没有丝毫降低体温之状。


黑水出海口附近每天都有不下三百艘渔船在捕鱼,周遭都算上的话,规模超过五百艘之多。


郑芝莞并不认为东虏会顺流而下,但为了防患于未然,还是在出海口附近部署了八艘广船和鸟船。


闲来无事的时候,这些战舰上的水手们也自食其力,捞到百十来斤的大鱼那就可以打牙祭了。


捕盗们则站在高处,时而津津乐道地看着手下们七手八脚地拉网捞鱼,时而用千里镜向附近眺望情况。


“那是啥???”


嗯?


从黑水方向似乎开来了一支船队,貌似还打着明军旗号,不禁让捕盗们大为惊奇。


“轰……”


等双方离近,对方突然发炮,搞得郑军上下不明所以,旋即恍然大悟,这是狗鞑子的战舰。


对方光是战舰便有三十来艘之多,后面还有数十艘像是装载士兵的运输船,规模可是相当了得了。


为了掩护众多渔船撤退,各舰一面打出求援的信号弹,一面开始迎战东虏舰队。


在岸上打仗,四千郑军都不一定是一千东虏披甲兵的对手。


但到了海上,郑军凭借丰富的海战经验,就能与四倍于己方的东虏舰队周旋一番。


“弟兄们!附近就有咱的战舰,只要顶住,援军即到!打败了狗鞑子,回去找爵爷领赏啊!”


“好嘞!”


论起打海战,郑军从上到下,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当狗鞑子的祖师爷了!


自从自家的爵爷追随昊菁皇帝北伐辽东开始,自家舰队面对狗鞑子的水师可是每战必胜。


毫不夸张地说,从海里被捞上来的螃蟹的下场有多惨,狗鞑子的下场就有多惨!


郑军风卷残云一般扫光了辽东半岛两岸的东虏舰队,正愁无仗可打呢,狗鞑子就送上门来了!


要不是出海口附近的郑军战舰数量很少,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!


皇太鸡并不打算在讨伐蛮明北地藩国时只适用骑兵,最好能将大量步兵也投送过去。


但要让步兵走路过去,那可是太消耗时间了。


解决之道便是兴建舰船,让步兵乘船顺流而下。


皇太鸡便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,在松花江上游建造了大量的舰船。


一次便可以将三个甲喇的步兵投送过去,该地大清王师的战斗力便会直线上升。


目的就在于出其不意,配合留在黑水北岸的大清铁骑,一举灭掉所谓的福国!


这支舰队本来是打算从出海口入海,之后再一路北上,从海上登陆福国的。


没想到在黑水的出海口就遭遇了蛮明的战舰,既然偷袭变成的强攻,那就不得不打了。


见到己方数量占据绝对优势,清军舰队一边与蛮明的舰队纠缠,一边掩护运兵船继续从出海口北上。


原计划不变,只要能让三个甲喇的披甲兵登陆目的地,便可一举摧毁福国,俘获数万蛮子百姓了。


待打掉了福国,再继续北上,去攻打潞国甚至周国。


总之,既然来一次,便要尽量多消灭沿岸的蛮明藩国。


“鞑子从海上来?”


杨展接报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狗鞑子还会玩背后偷袭的把戏?


不少来送信的渔夫都是本地人,家眷在此,不可能谎报军情。


这倒是头一次见到,不过想来真让其得手的话,可是相当危险的。


眼下福国都城的防御工事都是面对内陆方向,对于海岸方向可是并未重视过。


若是数千狗鞑子从海上登陆,就等于给予了己部致命一击。


在与罗岱和唐通商量一番之后,三人迅速调集人马,在海岸线附近部署火炮与坦克。


洪承畴闻讯之后,也觉得事情比较棘手。


此时郑芝莞早已率舰队返回本土,至于何时能来,尚不知晓。


这便意味着自己要凭借一己之力,来对抗东虏的舰队与援军。


困难在于一旦被东虏舰队切断海上联系,福国那边的守军就危险了。


洪承畴迅速将一切可以参战的船只都去增援黑水出海口,务必要重创东虏舰队。


现在基本可以断定,东虏不但要进攻徽国,还要同时吃掉福国,胃口还真是不小。


至于为何先攻打福国,洪承畴暂时还猜不出来,大概对方是见到大明王师舰队才会如此这般。


在黑水海口的战斗还在持续,随着周遭四艘郑军战舰相继抵达战场,郑军战舰的数量增加到十二艘。


而清军这边由于水手都是新手,很多炮手更是晕船,导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。


不但没击沉一艘蛮明战舰,己方反而被击沉一艘、摧毁三艘。


某新皇说过,水师是技术兵种,绝非一蹴而就可成。


大明万里海疆至今还须依靠郑芝龙的舰队来保卫,便是如此原因。


清军战舰只是数量占优,但无法转化为相应的战斗力,与少于自己规模一半的明军战舰相持不下。


凭借丰富的经验,郑军各舰的捕盗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与东虏战舰保持距离,从而炮手可在远程发炮攻击敌舰。


只要不进行大规模的近战,避免让对方跳梆作战,郑军这十二艘战舰就能跟东虏舰队玩上好几天,等待援军舰队抵达战场。


实际上无需等待数日之久,仅仅过了六个小时,便又有四艘战舰驰援过来。


这样十六艘郑军战舰在战力上,便可与三十艘左右的东虏战舰相抗衡了。


郑军的中型战舰以发熕为主炮,佛郎机为副炮。


清军同级战舰则是以佛郎机为主炮,追求射速优势,但这在火力上便处于劣势了。


也是之前一直打不过郑军战舰的主要原因,红衣大炮倒是威力惊人,但无法安在中小型战舰上。


郑军战舰就与猎物保持一里地以上的距离,利用航行技术与发熕的射程优势跟对方耗着。


清军各舰被耍得团团转,想迂回包抄都做不到,各舰的捕盗被气得大发雷霆,又无可奈何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