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:从洪武末年开始 > 035-旨意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s://www.qitian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最终。


甄武还是让张武把马带走了。


张武先去了医馆接了母亲,然后牵着马带着母亲一步一步的向着家里走去,他家也是住在小岭庄,一路有三十多里地,需走上一段时间。


又赶上风雪大了几分,不一会儿两人一马便融入了皑皑雪白的世界里。


他母亲心疼他,在马上俯下身子,提议道:“儿啊,要不你驾马载着我走吧,这样也能早些到家。”


张武摇着头,闷声说道:“你还病着,怎能受得了马跑起来的颠簸,要不你再紧紧衣服,若觉得我慢,我便再快些走。”


他母亲见张武这般,也只好由他,这年头出门大多都是双脚丈量着土地,也不觉的会多么的遭罪。


可是,张武母亲却对借钱借马的甄武心生感激,忍不住唠叨着叮嘱张武。


“儿啊,你的那个同在军中的好友,人家对咱真不错,你说你遇到难处了,便不讲二话的借你钱财和马匹,日后你需记得这般恩情,也要对人家好一些,这样两个人交情才能越来越深,娘知道你的性子,从小带着几分倔劲,总认为自己有大本事,傲的不行,可是人情世故,礼尚往来这些俗礼,偏就得放下傲气和脸面才行的。”


张武低着头,愣愣道:“我晓得的,你都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,和人相处,需让旁人舒服些,不要带着刺,可我和甄武关系好着呢,之前在营地里,就差钻一个被窝了,所以我俩直来直往,用不到那些道理。”


张武的母亲姓刘。


张刘氏叹了口气,她这个愣儿子哪里晓得,两个人相处过程中,若是一个人不用改变便觉的舒坦投缘的,不外乎另一个人更加成熟和包容。


可是她却不晓得该怎么教给儿子,说到底她也只是一个妇道人家。


“娘。”


张武突然认真的喊了一声,他抬头瞧了瞧这漫天的风雪后,又低下头道:“甄武有个妹妹呢。”


张刘氏愣了愣,随后才开口问道:“我听你说,他家在城里而且职位还要比你高?”


“嗯。”


张刘氏叹了口气,什么话也没有说。


哪怕风再寒,也不如这股愁绪让人心堵。


……


同样是初三这一天。


南京城里的洪武皇帝,坐在高处冷眸且无情的看着这座江山。


北方。


他的目光转了过去。


北元四分五裂,仍敢觊觎中原。


哼。


那就打,打到老实,打到服了,打到不敢张望一眼中原为止。


傍晚,一到旨意从皇宫而出。


……


朱元璋以故元丞相咬住、太尉乃儿不花、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屡为边患,命晋王朱棡、燕王朱棣分兵两路,再次对北元进攻作战。


此次出征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,南雄侯赵庸、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,定远侯王弼、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,督兵从征。


敕定远侯王弼率山西兵听晋王节制,其余均听燕王朱棣节制。


旨意一路快马急送,初五晚上就进了燕王府,落在了朱棣的手上。


朱棣握着这个定他为帅的旨意,激动的双手难以自持,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,把旨意认真的看了一遍又一遍。


再抬头双眼已经微微泛红。


终于等到了。


想当初,洪武十三年,他风华正茂,就藩北平,本以为他会大展身手,可自此十年里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跃马出击。


这一年他二十一岁,羡慕沐英从陕西出发,急行军,围困俘虏脱火赤,举国欢庆,迎接凯旋而归的沐英,无人知他这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。


洪武十四年,他二十二岁,又眼睁睁看着沐英从北平城出发,攻取高州,嵩州,全宁,度过胪朐河,连战连胜。


二十五岁,目送冯胜二十万大军出征大败纳哈出,攻下辽东。


二十九岁,眼看蓝玉率十五万大军远征捕鱼儿海,达成封狼居胥成就。


这一幕幕,对于从小混迹在军武当中的朱棣,每次看着这种开疆拓土的成就没他的份,每一次都像普通人丢失了一百万一样让他难以接受。


他羡慕。


他也认为他同样可以做到。


可偏偏朱元璋不给他机会。


现在,机会终于来了。


这一次,他要打的漂亮,然后告诉他父皇,告诉天下人,告诉他大哥,二哥,三哥,这世界上有一个朱老四,可以跃马扬鞭,纵横漠北。


朱棣努力的平复下心中的激动,然后再按捺不住,冲着门外道:“现在去庆寿寺请道衍大师过来。”


门外之人,领命而去。


庆寿寺,又叫做双塔寺,庆寿寺主持正是道衍,可道衍并非普通和尚,早年拜席应真为师,学习阴阳术数,又与儒道两家学术领袖关系不错,可以说精通三教,胸有乾坤的人物。


可学成,天下已经安定,落了个空有一身才能却无处施展的下场。


后来结识燕王朱棣,看出朱棣虽为皇子,却郁郁不甘,便主动随朱棣来到北平,他知道朱棣可能是他施展才能唯一的机会。


这夜,他早知晓有快马进了燕王府,是以早早收拾妥当静等朱棣传唤。


等到燕王府来人,道衍直接起身,未曾耽搁一刻,便随来人去往燕王府。


很快。


道衍就来到燕王府,随后跟随内侍直入朱棣书房。


朱棣此刻在书房早等的心焦,见到道衍后,不等道衍坐稳,便直接把收到的旨意和道衍说了一遍。


道衍静静听完后,并未直接给出出征意见,反而三角眼闪烁了两下,沉吟道:“晋王为西路军?”


“有何不妥?”


“本就军分两路,只怕晋王立功心切,不予配合。”道衍淡淡的说道。


配合?


早年这几个年长的王,谁曾服过谁?


一个个甚至敢背着朱元璋,对太子朱标耍些小手段,更何况其他几个。


道衍这时又淡淡的道:“这个暂且不说,贫僧以为,此番亦有皇上对二位殿下的考教之意,若是此次北征,晋王得胜而归,殿下一无所获,不知殿下又该如何自处。”


本还淡然处之的朱棣,听到这话,双手猛地握紧了。


眼看他人立功,他况且羡慕不已。


若机会到了眼前,被晋王捞走,他宁愿死。